close






     二十年前李國鼎在發展新竹科學園區前,派了兩批人馬分別前往美國聖地牙哥與歐洲考察學習。到美國的那批人後來帶回聖地牙哥的電子經營經驗,成為新竹科學園區成功的重要推手,並創造出台灣的電子產業奇蹟。前往歐洲學習生物醫學科技產業的另外一批人,回到台灣後,卻因為法規的限制、制度的不完善,並沒有相對地將台灣的生物醫學科技發展帶動起來。

經過二十年的變化,台灣的電子產業發展也到了瓶頸,這是因為我們對電子產業的發展沒有遠見,一直停留在代工的階段,沒有創新育成的規畫,因此當大陸市場開放,台灣的代工地位就受到嚴重衝擊。現在政府才開始回過頭來,積極投資當初沒有發展起來的生物醫學科技產業,雖然時間還不算太遲,但是緊追在後的大陸、新加坡,還有已經開始超越台灣的韓國,都讓台灣的生技產業發展備感壓力。

我擔任生物科技園區的執行長,目前已經順利爭取到包括IBM、奇異(GE)、GSK 等國際廠商的進駐。IBM有意在台灣設立亞洲醫療生物中心,GE 則規畫將台灣發展為該公司的生技醫療產業研發中心,至於GSK 則將在台灣設置亞洲臨床中心。

這些國際大公司之所以願意進駐台灣,並且將台灣視為未來重要的發展據點,是因為台灣擁有良好的臨床試驗環境,以及傑出的醫療生技人才,這些都是鄰近國家包括新加坡、韓國、大陸等地所不足之處,日本雖然有優良的醫療人才,可是在臨床試驗上遠不及台灣開放,所以台灣才可以暫時站穩腳步,爭取到國外大廠進入。

仔細分析其他各國發展生技產業的優劣勢可以發現,人才的培育與養成非常重要。以新加坡來說,人才缺乏就是最大致命傷,新加坡近幾年在生技產業的發展上非常積極,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有計畫地拓展生技產業,可是因為過去沒有培養人才的計畫,現在只好從國外雇請外籍兵團從事生技研發,這些外籍兵團停留新加坡的時間都很短暫,僅一年、二年,合約滿了就收拾行囊離開,對需要長久投入的生技研發工作來說,一點助益都沒有。所以新加坡的生技產業始終發展不起來,而人才的培養往往需要數十年的時間,短期來說,新加坡還無法展現強大的競爭力。

與新加坡不同,韓國的人才這幾年在政府強力而有規模、有計畫地培植下,已經逐漸冒出頭,今年韓國最好的高等理工學院KAIST,發表的學術論文,就已經超越過去在東亞國家中僅次於日本的台灣大學, KAIST學院更計畫在首爾蓋一家二千床的大規模醫院,致力於臨床研究;三星集團也計畫循台灣長庚模式,興建醫療集團,跨足醫藥生技市場。韓國集中火力、急起直追的發展方式,對台灣生技產業的競爭力來說是個警訊,在東亞國家中,韓國可說是台灣最大勁敵。

至於大陸地區,雖然大陸政府也有大手筆投資計畫,更積極研發中草藥科學,可是礙於醫療制度不完善,醫療品質低落,以及育成計畫的缺失,都讓大陸的生技產業發展陷入泥淖。世界上對於大陸的研發製程普遍存疑,再加上也跟新加坡一樣缺乏人才,所以要趕上台灣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不過,時間也不會太長。我估計只要再給大陸十年的時間,當大陸的環境成熟到國外人才願意回國發展,台灣屆時恐怕也無法與大陸競爭。

而東亞地區中以成熟的醫療技術見長的日本,近年來對於醫藥生技產業的發展也不遺餘力,神戶大地震後,該區重工業紛紛外移,日本政府便開始將神戶、大阪地區視為生命科學發展重鎮。在神戶建造人工島,並在島上開設多座國家級研究醫院,為了未來發展便利考量,還特地在人工島上建造國際機場,將該島打造成醫藥城市(medical city)。大阪則有個彩都計畫,成立一個大規模醫院研究中心,積極發展生技產業。

可是日本的問題在於不太做臨床試驗,因為日本的文化與民族性對於臨床試驗比較排斥,很多外資機構對於投資日本生技產業,也都因此卻步。反觀國內,台大為僅次於澳洲的亞洲區第二大臨床試驗中心,只要站穩這個基礎,持續發展,台灣的生技產業還是很有希望。

可是我籌備生技園區的過程中也發現不少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問題,舉例來說,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期間,很多醫院從國外進口不少防疫物資,包括口罩、隔離衣、負壓隔離病床的各項設備等,當時等了好久,好不容易這些物資遠從國外補給進來,一打開,卻發現八成以上都是台灣製造。

這些台灣廠商明明有製造的能力與技術,為何商品無法在台灣上市,還得透過國外進口?就是因為台灣法令不合時宜、制度缺失所致,使得這些生產醫療器材的廠商,因為台灣無法審核新發明的商品,只好轉往國外申請上市。

另外台灣醫界過於封閉,對於國外回來的,以及不屬於該校系統的學者都有排擠心態,也是使得台灣生技業遲遲無法往前跨一大步的原因。過去生技園區交由台大規畫、籌備,其他醫療體系的研究單位就不願意加入,造成人才無法整合,生技園區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行政院最近發現這一點,於是開始跳脫台大思惟,廣邀包括清大、國衛院、中研院等研究人員加入籌備,其他研究單位才慢慢感受到生技中心不是台大獨享的資源,而逐漸願意投入。

最後也是我個人認為亟需強調的一點,很多台灣的醫療器材或者生技研發廠商,沒有一個通暢的管道與醫院結合,造成他們研發許多東西,醫生都不清楚,市場也就沒有辦法打開,明明看到商機,卻不知道怎麼做,所以台灣的生技產業發展是橫向、縱向都缺乏整合與聯繫,這部分政府必須檢討,未來生技園區也希望扮演好橋梁的角色,協助國內生技產業蓬勃發展。





許世明現為台大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籌備處執行長,任職美國德州大學休斯頓醫療科學中心助理副教授;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中心血液病理學與免疫病理學系主任。回國後擔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smhsu@ha.mc.ntu.edu.tw


~轉載於:華生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chu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