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資觀念--課程】  For  投資新手    


      一位在國內外股海翻騰十多年的老手
FlyFast 熱心在基金討論版所開的基金課程,很多經驗法則非常值得提供給投資新手參考省思,內容談到許多基金投資不為人知的缺點與弊病,提出問題或許對部分投資者沒有幫助,但相信是對大眾有幫助的!

 

第一堂課該學習的,就是不要把過去的績效拿來當未來的參考,過去三年也好、五年也好、十年也好,全球股市都處於一個上升的趨勢,因此不論怎麼看基金的長期績效好像都不錯,但事實上是你搞不清楚到底是基金經理人的功勞還是市場力量上漲讓你賺錢的。其次,這個長期趨勢是在96年以後市場才漸漸認同與看清楚,97年投資氣氛更為熱絡引發98-00年股市暴漲,乃至00-02年之後的暴跌,95年以前從證券市場投資賺到錢的一般投資人並不多!股市會長期上漲就可能會長期走跌,基本上95%的基金經理人無法判斷超過半年以上的市場趨勢,因此如果你對長期趨勢也無法判斷,你的錢就像擺在金融市場中隨波逐流,看起來有時賺有時賠,但總括還是賠多於賺,不了解趨勢,賭博的成分就高於投資。如果你是定期定額,那長期而言你會賠更多,試想,如果你是定期定額投資日本股市,這十年的資金投入不都白費了,人生又有多少個十年經得起這種揮霍?或許你會認為自己不會那麼衰,買到跌十年的基金,但是當初買日本基金的人,想法是不是也與你一樣呢?從事後來看,去投資日本的人真是太笨了,但是在『事前』,如果投資人知道要跌十年,他們還會去買嗎?而市場、基金經理人、分析師的判斷是這樣的方向嗎?這裡面有人一次看到十年空頭而給予投資人正確的建議嗎?我想答案不盡然,多空說詞都有吧,或許逐步調整下檔的長期支撐,或許當初日本漲到30000多點的歷史紀錄讓他們以為未來日股很快會再創高峰(或許你現在也對某個地區的某市場抱著類似期望),any way,不管怎樣的理由與作法,你要相信哪一邊?你會選對邊站嗎?答案還是不一定,所以說,買了基金擬並不會比較省事,或許你會更麻煩,而且最後投資的成功與否還是在你自己手中,那麼你每年交出的基金管理費究竟為你帶來甚麼好處?你還會想買基金嗎?市場上沒有人告訴你真正長期投資基金的結果是如何,那都是算出來的,而不是實際發生的,如果真有這麼多人靠定期定額賺錢,那為何我們這麼少聽說成功的例子?問題出在哪? 
 

第二堂課你該學的是,為什麼長期投資基金失敗的人遠多於成功?一般人最常被基金公司灌輸的觀念就是『只要定時定額長期投資,你的基金規模會根據XX複利率一路增值,到了某一年,你可以擁有XXXX萬。』多美好的說詞,但是這只是想像出來的情況,真實的情況是,市面上的任一檔基金幾乎很難維持每年報酬率10%以上,知名的經理人彼得林區維持二十多年來13-14%的年報酬率,就已經是傳奇人物,巴菲特則在17%左右,這都屬於頂尖的投資專家,換句話說,其他的投資經理人長期下來的績效不是平平,就是更差,micropal就研究過只有25%的基金經理人跟得上大盤指數,75%長期績效都落後大盤,而跟得上大盤與能穩定幫你賺錢又是兩回事,所以你知道了吧,為什麼長期投資基金還是賠錢的人多,因為你碰到真正能穩定操作、績效傑出的經理人之機率實在太低了!那有人可能會納悶基金公司提供給客戶的基金績效表表現都十分漂亮,或許很多人也基於這個原因買了基金,我來戳破這個謊言!基金績效評估是可以很技巧的呈現美好一面給客戶,重點則在於時間切割上。例如在本版最近一個留言有人提出說某基金1987-2000年績效不錯,所以打算買某基金,請問,為何基金公司剛好展現1987-2000年的操作績效,而不是1985-20021985-1990或是1997-2002年的績效?很少人會想到這個問題吧,這就是時間區間選擇的技巧。因為1987年美國或全球股市經歷過一次崩盤,所以當年的股價處於相對低點,2000年不用說當然是股市長期的最高峰,所以展現出來的基金獲利績效當然是最棒的,這是基金公司事前試算過才拿出來亮相的,一般人哪會想到這麼多。這種刻意切割時間的作法問題在哪?就是只有從1987年剛好進入投資而2000年剛好退出投資基金的人才能保有這種報酬率,你會剛好是這個人嗎?所以說這是特例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剛崩盤的股市幾乎會嚇跑所有投資人,當時勇於進場的人必定少之又少,因此這樣的數據只適用於少數人。如果把時間設定在1986-2001年,得出來的報酬率可能就很難看,因為中間經歷兩次崩盤,尤其是科技基金,其報酬率可能根本是負值,因為NASDAQ一年半來市值縮水七成。如果有一檔基金不論時間怎麼切割,都可以拿到年平均8%以上的報酬,恭喜你,這檔基金絕對可以長抱,並且請順便通知我,但如果只是跟著市場起起伏伏,那賠錢的機會還是大很多,很不幸,後者是大多數人的遭遇。
我想基金並非不能買,只是好的基金太少了,傑出的投資專家太稀有了!想要從投資中賺錢,還是自己多做功課比較踏實。

 

第三堂課談的是風險分散。很多賣基金的人都會告訴你說,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買基金因為資金可以涵蓋不同產業及眾多不同的公司,因此能分散投資風險,若是個人資金投資,因為規模有限,所以只能買幾檔股票,風險相對很大。這樣的論述有道理嗎?

在投資學裡經常提到兩種風險的分類,
系統風險
個別風險,分散個別風險需要持有至少30檔以上個股,且這些個股不能有關連性,因為30才符合統計學上大數法則的最低門檻,而系統風險如戰爭是無法規避的,所以當持股超過30以上,理論上每檔基金的績效會反應在經理人對大盤的判斷準確度上,選股的意義不大。

但事實是,多數基金雖然持股超過30種以上,但依然無法規避個別風險,對於系統風險的抵抗力更弱,理由在於一、30檔個股配置的權值不同。二、基金經理人心理變化的方向自己都無法控制,導致不理性的操作。三、忽略絕對價格高低的問題,即使買到屬性相異的公司,但買進價格過高所承擔的風險,遠超過分散投資所能抵銷的風險負荷程度。四、台灣股市個股的相關性過高,分散投資的意義不大,換句話說,很近的看這一堆雞蛋,以為是擺在不同的籃子,遠遠的一看,才發覺都在同一個籃子裡。五、對未來走勢猜測的成分多、或是以看圖說故事的方式跟著當下市場趨勢走,人云亦云的可能性大。

而用更務實的態度來說,選了30檔股票卻對這些股票所知有限,跟選了5檔股票卻檔檔知之甚詳,究竟是誰所冒的風險高?顯然後者會讓人進出更有把握,亦即在投資上講求的,應該是投資品質問題,而不是用大數法則、以機率的方式篩選投資對象。許多著名的基金經理人手中可能只有5-10檔公司,或者主要持股的60-70%集中在某些他們看好的投資標的,他們是反傳統『分散風險』的概念而行『集中風險』的傻事,但十多年來這些人的投資績效卻遠優於其他人,相對於投資學所提倡的概念真是諷刺。對很多眼光獨到的經理人而言,如果是一個好的標的,他的問題應該是『如何用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多的股權』,而非『買一點就好,避免這家公司倒閉時,投資虧損太多。』

因此,雞蛋雖然沒有擺在同一個籃子裡,但仍然可能面臨巨大投資風險的威脅,而一位優秀的經理人,不是能夠準確的判斷市場狀況,就是以精準的選股能力超越景氣與大盤的考驗,或是兩者兼具,代表股價波動程度的BETA值,對他們的意義不大,因為BETA值只具有歷史意義,跟K線圖的含意差不多,不同的是它精簡為一個數字,所以看起來比較好用,但事實上卻沒甚麼用,許多公司的BETA值經常在更動,少數是不太變動的,但卻被拿來作為證明BETA值這個分析有用的證據,這種作法就顯得以偏蓋全。

因此當一個經理人運氣欠佳,選到一組品質欠佳的投資組合,再加上對市場大勢判斷的不準確性,結合起來的結果就是虧損累累,想一想,若手中持有淨值兩、三塊的雞蛋水餃基金,這是不是在自己狂熱、不理性狀態下買進的,不過基金公司起碼要負一半的責任,因為他們經常是推動各種投資熱潮的幫凶,並且在顯然偏高的價格募集基金。換基金經理人就表示投資人的命運大洗牌,萬一換到生手,就小心賠上加賠。不過在這之前,光看到這種亂殺亂買股票的大混亂,你就該知道自己的權益多麼沒保障,買基金前,多想想吧! 

 至於投資海外的金融商品,我想我們也僅能『注意』國際市場的情況,至於要深入瞭解這些市場根本就是奢談,每個市場就是一個專業,而股市有股市的專業、匯市有匯市的專業,債市有債市的專業,不同國家間的不同市場又有不同專業知識在內,試想,一個『業餘』投資人如何有這麼多的時間去做事前篩選,看看哪一個市場是值得投資的,而一個賣海外基金的投資顧問,又如何證明自己的看法總是對多於錯,能夠幫投資人帶來利潤,這些在台灣提供建議的投資顧問對於要投資的市場真有深入瞭解嗎?還是只是看看國外傳回的研究報告,整理整理內容就拿出來向投資人吹噓一番呢?以我個人而言,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才算摸熟台灣股市的結構,也才能穩定的獲利,而當中又得經歷多少大賺大賠與不成熟的投資態度,才能到達這樣的情況?

至於所謂的超越大盤表現,只是我一種比較含蓄的說法,事實上那也是有陷阱的觀念,當大盤漲20%時,基金漲21%也是超越大盤,當大盤跌20%時,基金跌19%也是超越大盤,這檔基金看似表現優良,但是你的淨值實際上已經減損了2%,換句話說,即使這檔基金的績效一路超越大盤,投資的結果也可能是慘賠,而根本上我們投資並不是追求績效『超越大盤』,或是所謂的相對績效,而是『絕對的報酬率』,我相信穩定的平均報酬率絕對比『績效超越大盤』好,但提供這種報酬的基金真的太少了,因為多數基金經理人被灌輸的操作觀念一開始就錯了。或者說,『超越大盤表現』只是基金經理人向投資者解釋操作失利的其中一種藉口罷了,當大盤趨勢是下跌時,最好的基金經理人是能讓基金淨值停在高檔,而不是跟著大盤一路跌,然後宣稱『淨值跌幅比大盤少』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chu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